
iC91.040.01
30
JG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
JG/T4232013
遮阳用膜结构织物
Architectural shading membrane
2013-12-17发布
2014-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JG/T423-2013
目次
前
1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分类、代号标
…2
5要求
3
6试验方法
…6
7检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9
JG/T423-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海勃膜结构有限公司宁波先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特集团有
限公司、上海玻机智能幕墙股份有限公司、3M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青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建、范炎明、单才华、田学勤杨涛、张震善、忻国樑、沙峰、岳鹏、宋晓冰。
J/T423-2013
遮阳用膜结构织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遮阳用膜结构织物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代号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
志、包装、运输、存
本标准适用于开敞式构筑物所用的具有遮阳功能的膜结构涂层织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5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
GB/T3917.3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
GB/T3923.1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GB/T4666-2009纺织品织物长度和幅宽的测定
GB/T4669纺织品机织物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GB/T5454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
GB/T5455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
GB/T5464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
GB/T842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GB/T843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人造气候色牢度:氙弧
GB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14402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燃烧热值的测定
GB/T14801机织物与针织物纬斜和纬试验方法
GB/T241362009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耐液体性能的测定
FZ/T01003涂层织物厚度试验方法
FZ/T01004涂层织物抗渗水性的测定
FZ/T010072008涂层织物耐低温性的测定
FZ/T010082008涂层织物耐热空气老化性的测定
FZ/T010712008纺织品毛细效应试验方法
FZ/T60037膜结构用涂层织物拉伸蠕变性能试验方法
FZ/T60038膜结构用涂层织物防污性能试验方法
FZ/T60039膜结构用涂层织物剥离强力试验方法
FZ/T75002涂层织物光加速老化试验方法氙弧法
JG/T356建筑遮阳热舒适、视觉舒适性能检测方法
JG/T423-2013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遮阳用膜结构织物 Architectural shading membrane
应用于开敞式构筑物上具有遮阳功能,以玻璃纤维、聚酯纤维为基材表面覆有连续涂层的材料
3.2
涂层coat
经浸渍、刮涂或层压等工艺附着在基材表面的聚合物连续层。
3.3
表面处理层 coated surface layer
通过对织物进行处理,使其表面具有的特殊防护层。
4分类、代号和标记
4.1按基材纤维材质分为两类:
a)玻璃纤维代号为G;
b)聚酯纤维代号为P
4.2涂层和表面处理层代号为:
a)聚四氟乙烯涂层代号PTFE;
b)全氟烷氧基树脂涂层代号PFA;
c)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涂层代号FEP;
d)有机硅涂层代号S
e)聚氯乙烯涂层代号PVC;
f)聚氨酯涂层代号PU;
g)聚氟乙烯处理层代号PVF
h)聚二氟乙烯处理层代号PVDF;
i聚丙烯处理层代号PAN;
)二氧化钛处理层代号TiO
k)其他代号Othcr
4.3标记及示例如下:
zm----jg/t4232013
幅宽(mm)
涂层和表处理层代号
一纤维材质
一遮阳用膜结构织物
示例
玻璃纤维基材,聚氯乙烯涂层/聚氟乙烯处理层,幅宽1500mm的遮阳用膜结构织物标记为:
m-g-pvc/pf-1500-Jg/t423--2013
2
JG/T423-2013
5要求
5.1一般要求
5.1.1用于生产遮阳用织物的原产料应符合GB/T16601的规定。
5.1.2在外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织物应具有抗菌性。
5.2外观质量
表面应平整均匀,边缘平直整齐,不应有破边、荷叶边、裂缝、破洞、油污斑渍、漏涂、结胶、气泡、纱
线断裂等缺陷。
5.3尺寸
5.3.1厚度允许偏差±5%。
5.3.2幅宽不允许有负偏差。
5.4克重
平方米克重允许偏差±5%
5.5纬斜
纬斜不应大于3%
5.6色差
应达到4级及以上。
5.7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力学性能
项目
分级及要求
经向断裂强力F
3
(N/50mm)
2000≤F≤3000
3000<F≤5000
F500
纬向断裂强力/(N/50mm)
≥F80%
不低于约定值,≥F7%
撕破强力/(N/50mm)
P
不低于约定值≥F8%
定负荷伸长率/%
不大于约定值
/N/50
剥离强力/(N/50mm
不低于约定值,≥25
5.8光学性能
5.8.1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织物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分级应符合表2的规定。
JG/T4232013
表2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等级
3
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0≤t0.20
0.20≤t<0.4
t≥0.4
5.8.2太阳光直接反射比
织物的太阳光直接反射比分级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太阳光直接反射比
等级
1
2
3
太阳光直接反射比Rol
R<0.60
0.60≤R<0.8
R≥0.80
5.8.3可见光透射比
织物的可见光透射比分级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可见光透射比
等级
2
3
可见光透射比/%
0<<1
1≤<16
16≤≤24
5.8.4紫外线透射比
织物的紫外线透射比分级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紫外线透射比
等级
2
3
紫外线透光系数
0<<1
≤t<9
>9
5.8.5透明度
织物的透明度分级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透明度
, dir
Tv. dif
0<ty.dr0.00.04<tv≤0.1
id>0.15
Tv, dhir dis >0.10
5
0.05tv.≤0.10
4
r
d≤0.05
3
2
Tv.dir =0.00
3211
注:d直射直射可见光透射比(入射与透射均为法线方向时的可见光透射比
注2:v直射散射可见光透射比(入射为法线方向透射为散射时的可见光透射比
4
JG/T423-2013
5.8.6眩光调节
织物的眩光调节分级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眩光调节
Tv.dr
Tv. di?
v0.020.02≤tv0.040.0≤tw0.08v>0.08
tvr>0.10
1
0.05<tvdn≤0.10
2
2
Ty0.05
3
2
2
. dir -0.00
5
3
3
注1:t直射-直射可见光透射比(入射与透射均为法线方向时的可见光透射比)
注2直射散射可见光透射比(人射为法线方向,透射为散射的可见光透射比)
5.9耐老化性能
5.9.1耐光和耐候色牢度性能
织物的耐光及耐人造气候色牢度应达到4级及以上。
5.9.2耐光老化性能
织物的经向断裂强力不低于初始强度的70%。
5.9.3耐热老化性能
在70℃的条件下,摆放在通风烘箱72h,试样经向断裂强力不低于初始强度的70%
5.9.4耐化学腐蚀性能
在70℃的条件下,浸泡20h,试样经向断裂强力不低于初始强度的70%
5.10抗渗水性能
水压不小于50kPa
5.11耐低温性
在10℃条件下,全部试样不破坏。
5.12液体芯吸高度
按FZ/T010712008的规定,液体芯吸高度不大于2mm
5.13燃烧性能
按GB8624的规定,燃烧性能分为B3、B2、B1、A2级。
5.14防污性能
防污性能应符合表8的规定。
JG/T423-2013
表8防污性能
G类
≥3
耐污
P类
≥3
类
≥4
易去污
P类
≥3
6试验方法
6.1外观
以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照射,距离被检表面55cm~60cm,目视检查
6.2尺寸
6.2.1厚度偏差按FZ/T01003规定的方法测定。
6.2.2幅宽偏差按GB/T46662009中方法5规定的方法测定。
6.3克重
按GB/T4669规定的方法测定。
6.4纬斜
按GB/T14801规定的方法测定。
6.5色差
按GB/T250规定的方法测定。
6.6力学性能
6.6.1断裂强力按GB/T3923.1规定的方法测定。
6.6.2撕破强力按GB/T3917.3规定的方法测定。
6.6.3定负荷伸长率按FZ/T60037规定的方法测定
6.6.4剥离强力按FZ/T60039规定的方法测定。
6.7光学性能
6.7.1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按JG/T356规定的方法测定
6.7.2太阳光直接反射比
按JG/T356规定的方法测定
6.7.3可见光透射比
按照JG/T356规定的方法测定。
J/T4232013
6.7.4紫外线透射比
按照JG/T356规定的方法测定。
6.7.5透明度
按照JG/T356规定的方法测定
6.7.6眩光调节
按照JG/T356规定的方法测定。
6.8耐老化性能
6.8.1耐光和耐候色牢度
6.8.1.1耐光色牢度按GB/T8427规定的方法测定
6.8.1.2耐人造气候色牢度按GB/T8430规定的方法测定
6.8.2耐光老化性能
按FZ/T75002规定的方法测定。
6.8.3耐热老化性能
按FZ/T010082008中方法B规定的方法测定。
6.8.4耐化学腐蚀性能
按GB/T241362009中方法2规定的方法测定。
6.9抗渗水性能
按FZ/T01004规定的方法测定
6.10耐低温性
按FZ/T010072008中参数B规定的方法测定。
6.11液体芯吸高度
按FZ/T01007规定的方法测定。
6.12燃烧性能
按GB/T5454、GB/T5455GB/T5464、GB/T14402规定的方法测定。
6.13防污性能
按F/T60038规定的方法测定
7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7.1.1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
JG/T423-2013
7.1.2出厂检验项目和型式检验项目应符合表9规定
表9检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出检验型式检验试验方法
1外观质量
5.2
√6.1
2尺寸
5.3
6.2
3克重
5.4
√
6.3
4纬斜
5.5
√
6.4
5色差
5.6
√
6.5
断裂强力
√
6.6.1
6力学性能
撕破强力
6.6.2
5.7
√√√√√√
定负荷伸长率
△
6.6.3
剥离强力
6.6.4
太阳光直接透射比5.8.1
√√
1
6.7.1
太阳光直接反射比5.8.2
6.7.2
7光学性能
可见光透射比
5.8.3
6.7.3
紫外线透射比
5.8.4
√√√√√√√√
6.74
透明度
5.8.5
67
6.7.5
眩光调节
5.8.6
6.7.6
耐光和耐候
6.8.1.1
色牢度性能
5.9.1
△
6.8.1.2
8耐老化性能
耐光老化性能5.9.2
6.8.2
耐热老化性能
5.9.3
耐化学腐蚀性能5.94
√√
6.8.3
6.8.4
渗水性
9抗渗水性能
5.10
△
6.9
10耐低温性
5.11
1液体芯吸高度
5.12
△
12燃烧性能
5.13
√√√
6.10
6.11
6.12
13防污性能
5.14
△
6.13
注:“√”为必检项目“△”为选择项目、“”为不需检验。
7.2出厂检验
7.2.1组批与抽样
7.2.1.1组批
每天生产的同一规格和性能的产品为一个检验组批。
8
JG/T4232013
7.2.1.2抽样
出厂检验项目中外观、尺寸、克重为全数检验;
纬斜、色差,从每个出厂检验组批中抽取10%进行检验。
7.2.2判定
7.2.2.1抽检产品的全部项目符合要求的,该组批产品出厂检验合格。
7.2.2.2抽检产品中如有检验项目不合格的,允许在该组批中加倍抽取,进行复检,复检合格的则判定
该组批产品出厂检验合格否则判定该组批出厂检验不合格。
7.3型式检验
7.3.1型式检验条件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正常生产时,应两年进行一次;
b)新产品试制或老产品转厂生产时;
c)原材料或生产工艺有了较大改变时;
d)停产年以上重新恢复生产时;
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要求进行型式检验时。
7.3.2抽样
从出厂检验合格的检验批中随机抽取10%进行。
7.3.3判定
7.3.3.1抽检产品的全部项目符合要求的,该组批产品出厂检验合格。
7.3.3.2抽检产品中如有检验项目不合格的,允许在该组批中加倍抽取,进行复检,复检合格的则判定
该组批产品出厂检验合格,否则判定该组批出厂检验不合格。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产品标志
标志应包括下列内容:
a)产品名称或商标
b)产品执行的标准编号
c)制造商和生产厂家名称、地址、生产日期或批号;
d)标称长度或净质量
e)产品质量检验的合格证明;
)包装贮运的图示标志;
g)产品正反面使用标志
8.2包装
8.2.1包装应保证在正常运输和保管条件下,不得受潮或侵入灰尘。
JG/T4232013
8.2.2包装上标志应包括下列内容:
a)产品名称或商标
b)产品执行的标准编号
c)制造商名称、地址、生产日期或批号;
d)标称长度或净质量;
e)按GB/T191规定标明“怕湿”和“堆码层数极限”的两种图示。
8.3运输贮存
产品在装卸及搬运过程中应轻放,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雨淋、日晒和机械损伤G类膜材应避免折
叠。产品应存放在干燥、清洁和无阳光直射的室内。堆码层数不超过包装上标明的堆码层数极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
行
业标准
遮阳用膜结构织物
JG/T423-2013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