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S23.040.70
G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422-2013/ISO4080:2009
代替GB/T184222001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透气性的测定
Rubber and plastics hoses and hose assemblies-
Determination of permeability to gas
(so4080:2009,IDT)
2013-12-31发布
2014-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8422—2013/ISO4080:200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8422-201《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透气性的测定》,与
GB/T18422200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引用文件有更改(见第2章,2001年版第2章);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删除了GB/T184222001图1中的“A端”和“图注”(见2001版图1);
增加了试验气体的要求(见第7章);
修改了试验步骤(见第10章,2001版第8章);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4080:200《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透气性的测定》
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75282011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术语(IS8330:2007,IDT);
GB/T2941-2006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ISO23529:2004,IDT)
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国际单位bar改为Ma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管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平顶山市矿益胶管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中车集团南京七四二五工厂、沈阳
胶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鹏、胡海潮、孙克俭、王姝
本标准于2001年8月28日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18422-2013/ISO4080:2009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透气性的测定
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熟悉正规实验室操作规程。本标准无意涉及因使用本标准可能出现的
所有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和健康制度并确保符合国家法规是使用者的责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特定时间内透过橡胶或塑料软管或非增强软管的气体体积的三种测定方法。
方法1:测定除端部软管接头外整个软管或非增强软管对试验气体的透气性渗透性由软管或非
增强软管的长度计算。
方法2:测定软管/软管接头接触面的透气性。当软管的外覆层无针刺时,气体通常从织物增强层
切割端渗出,此时采用此方法。渗透性由软管的长度计算。
方法3:精确测定软管或软管组合件对试验气体的透气性。透气性由软管内衬层的表面积计算。
本标准仅适用于不溶于水的气体。
注1:虽然方法1和方法2的结果由相同的单位表示,是用途相同的未刺穿和已刺穿软管所获得的结果无比较的
必要,因为规定的试验时间不同,透气性由此也不同。
注2:方法3为优选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8330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术语( and plastics hoses and hose
assemblies Vocabulary)
ISO23529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的通用程序(Rubber General procedures for
preparing and conditioning test pieces for physical test methods)
3术语和定义
ISO8330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试样
4.1方法1
作为试样用的软管或非增强软管应足够长,保证在暴露于集气槽中的软管或非增强软管的长度为
I m.
注:软管试样的外覆层可经刺孔。
4.2方法2
试样应为一根未装配有终端接头的未经针刺的软管或非增强软管。接头之间的自由长度应为
1
GB/T184222013/ISO4080:2009
1m。
注:使用本方法时所用接头型别和接头装配方式会影响所得结果。
4.3方法3
试样应为一根装配有终端接头的未经针刺的软管。接头之间的自由长度应为0.5m。
5试样调节
生产后的24h内不应进行试验,在试验前,应按1SO23529的要求,在规定温度和湿度下至少调
节3h
6试验温度
除非产品标准中另有规定,试验应在23℃±2℃的温度下进行。
7试验气体
试验气体应符合产品标准中的规定。
8试验压力
除非产品标准中另有规定,试验应在1MPa的气体压力下进行。
9装置
注:三种试验方法的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1~图3
9.1水槽,能保持规定的温度,且足够长以容纳试样。
9.2供气源,配有合适的气压表和试样损坏应急过流断流阀。
9.3集气装置,由量筒、以及在某些情况下适合每个方法的附加装置组成,分别如图1、图2和图3所
示。量筒的容量和精密度应按照预计收集的气体体积选择。
9.4气压表,用于记录试验时的气压。
9.5两只温度计,用于记录气体收集处的水温和气温。
10步骤
10.1方法1
在试样上安装适当的进气和出气接头。用适当的连接器将试样的一端与规定的供气源(9.2)相连
在封闭试验组合件之前,用气体清理试样组合件30s,排出空气。
将水槽(9.1)的温度调节至规定的值。
将试验组合件浸没在水槽中。施加气压并保持该压力72h,然后收集气体
见图1所示,在试样上方安置集气装置(9.3),测量并记录收集3.0cm3气体所用的时间。如果24h
后收集的气体体积少于3.0cm3但大于1cm3,则可作为读数记录下来,再重复此测量两次。也可选择
2
gb/t18422-2013/iO4080:2009
测量一个24h期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
如果需要测定不同压力下的透气性能,应先进行最低压力试验,再逐步增加压力等级
10.2方法2
在试样上安装适当的进气和出气接头。将试样的进气端与规定的供气源(9.2)相连,在封闭试验组
合件之前,用气体清理试样组合件30s,排出空气。
保持组合件于规定的试验温度,给组合件施加气体压力,并保持此压力24h然后将试验组合件
及其端部连接器浸没在规定温度的水槽(9.1)中(见图2)。
用两个量筒和收集漏斗以图2所示的方式收集和测量在1h时间内从试样两端逸出的气体。记录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作为首次读数。然后从水槽中移出组合件并使其在规定的温度和气压下再停放
24h
24h后,将组合件再次浸没于水槽中,并按以上方法读取收集气体的总体积。
一共进行此过程6次
°
如果需要测定不同压力下的透气性能,应先进行最低压力试验,再逐步增加压力等级。
注:每隔1h将组合件从水槽中移出而不将其一直没于水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裸露的织物增强层可膨胀并导致
试验结果无代表性。
6
说明:
1供气源;
2收集槽;
3量筒;
4——试样
51m的自由软管;
6-水槽
图1方法1的装置示意图
3
GB/T184222013/ISO4080:2009
说明:
1—供气源;
2量筒;
3收集漏斗;
4水槽;
51m的软管;
6试样。
图2方法2的装置示意图
10.3方法3
将试样的一端部分封闭,并将另一端与规定的供气源(.2)连接用气体清理试样组合件30s以排
出空气,然后最终封闭试验组合件。调节水槽(9.1)至规定的温度。
将试验组合件插入玻璃管里并浸没在水槽中,其与水平面倾斜约20°(见图3)加压并保持14d
后,在此压力下收集气体6h,或记录收集450cm~500cm3气体所用的时间。每24h重复此步骤一
次直至连续两次收集的气体体积相差在5%之内。用连续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计算透气性。
如果需要测定不同压力下的透气性能,应先进行最低压力试验,再逐步增加压力等级。
GB/T18422—2013/ISO4080:2009
说明:
1供气源;
2—金属管
3—量筒;
4—漏斗
5管接头;
6—接头之间0.5m的自由软管;
7——试样;
8玻璃管
9水槽
图3方法3的装置示意图
11结果的表示
11.1方法1
由收集3.0cm3气体所用时间的三次测量值,计算收集1cm3气体的平均时间。由该平均时间值
计算透气性,用立方厘米气体每米软管小时表示[cm3/(m·h)]
若采用另一种方法,收集气体24h(见10.1,第4段),也可进行相似的计算。
11.2方法2
计算六次收集1h气体读数的平均值,透气性由立方厘米气体每米软管小时表示[cm3/(mh)
11.3方法3
试样透气性表示为与气体接触的软管内表面积相关,用立方厘米气体每平方米秒表示[cm3/(m2·s)]
将最终连续两次读数(见10.3)的平均值修正为干燥条件下标准温度273.15K和标准压力
101.325kPa下的值。测量软管两端部的内径,用计算平均值。计算透气性,由立方厘米气体每平方
米秒表示,式(1)如下:
858.09×V(p-pw)
(1)
dLt(273.15+0)
5
GB/T18422-2013/ISO4080:2009
式中:
V—收集的气体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3)(准确度±2.0cm3);
p收集气体时的大气压力,单位为下帕(kPa)(准确度士0.07ka);
pw在温度(见表1)下的饱和蒸汽压力,位为千帕(kPa)(准确度士0.1ka);
d软管的平均内径,单位为毫米(mm)(准确度±0.5mm);
L—软管的自由长度,单位为米(m)(准确度士1.0mm);
t收集气体所用时长,单位为秒(s)(准确度士30s);
0——收集气体时集气装置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准确度0.10℃)
表1水温为15℃~35℃时的饱和蒸汽压力p
单位为千帕
0/℃0.00.10.20.30.40.50.60.70.80.9
151.7051.7161.7271.7381.7491.7601.7721.7831.7941.806
16
1.8171.8291.8411.8531.86418761.8881.9001.9121.925
171.9371.9491.9621.9741.981.9992.0122.0252.0372.050
21
182.0632.0762.892.1022.1162.1292.1422.1562.1692.183
192.1962.2102.2212.2382.522.2662.2802.2942.3092.323
202.3382.3522.3662.3812.392.4112.4262.4412.4562.471
97
212.4862.5012.5172.5322.582.5632.5792.5952.6112.627
222.6432.6592.6752.6922.7082.7252.7412.7582.7752.791
2c42
232.8082.8252.8422.8602.872.8942.9122.9302.9472.965
24
3019
2.9833.0003.0193.0373.0563.0743.0923.1113.1293.148
-
25
3.1673.1863.2043.2233.2433.223.2813.3013.3213.340
263.3603.3803.4003.4203.413.4613.4813.5023.5233.543
273.5643.5853.6063.6283.643.6703.6923.7133.7353.757
283.7793.8013.8233.8453.863.8903.9133.9363.9593.982
294.0054.0284.0514.0754.100
1
4.1224.1464.1704.1944.218
304.242
4.2674.2914.3164.3404.3654.3904.4154.4404.466
314.4924.5174.5434.5694.954.6214.6474.6744.700
324.754.7814.80848354.8624.8904.91845
513
335.0295.0585.0865.1155.145.1725.2015.2305.2605.289
34
85.3785.4085.4385.4685.995.5295.5605.591
5.3185.348
597
355.6225.6535.6845.7165.7475.7795.8115.8435.8765.908
12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含以下信息:
a)本标准的编号,包含出版年号,如:GB/T184222013;
1)对表头作了调整。
6
GB/T18422-2013/ISO4080:2009
b)受试软管/组合件或非增强软管的完整描述,以及是否经针刺;
c)受试软管的平均内径;
d)所用试验气体;
e)所用试验压力;
f)所用方法;
g)环境温度;
h)试验温度;
i)试验时的大气压力;
j)透气性,方法1和方法2用立方厘米气体每米软管小时[cm3/(m·h)]表示,方法3用立方厘
米气体每平方米秒[cm3/(m2·s)]表示;
k)观察到的所有特殊现象;
1)试验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家标准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透气性的测定
GB/T18422-2013/ISO4080:2009